“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從誕生之日起,博物館就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然而,文物的消耗損毀、物品存放空間的地理跨度、物理展示空間的不足等客觀限制,都給人們提出如何解決博物館局限性的問題。
去年,拉丁美洲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巴西國家博物館發(fā)生火災,導致90%的文物被焚毀。該館已有200年歷史,曾收藏逾2000萬件文物,火災令全球很多人扼腕嘆息。最近,巴西國家博物館積極借助圖像識別和大數據技術,意欲打造線上“數字巴西國家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科爾納表示,將盡最大努力把這次火災損失降低,征集尋找更多的博物館數字資料,并將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藝術存續(xù)和傳播帶來了新的可能。英國泰特美術館的在線展覽《消失的藝術展》完全虛擬地展出了最近一個世紀中因盜竊、毀壞等原因而消失的世界名作;過去,遍訪世界上所有收藏荷蘭畫家維米爾作品的博物館可能要花上數年,現在只要鼠標雙擊一下,即可踏上數字之旅。
數字化讓博物館超越時空的限制,讓藝術“復活”,也打破了人與藝術之間的隔閡。早在上世紀60年代,法國學者安德烈·馬爾羅就提出“無墻的博物館”概念,強調博物館與受眾之間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的消弭。如今,數字技術不僅讓藝術不再受“墻”的限制,還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與公眾互動模式。人工智能語音使藝術欣賞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可實現人與繪畫、音樂等內容的自由會話交互,讓觀眾與藝術“對話”成為現實。沉浸式展覽營造出聲、光、電、藝術完美結合的華麗場景,為觀者帶來全方位的感官體驗。
數字技術重塑了人與藝術的關系,也讓觀眾更主動地介入甚至加入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以充滿生命力的態(tài)度獨立思考、自由創(chuàng)作。在紐約,庫珀—休伊特國家設計博物館甚至讓參觀者利用數字筆來探索整個展覽和收藏,即便是天馬行空的勾勒,在互動技術的聯想呈現下,也能幻化為藝術品,加入到庫藏中,使觀眾由展覽的參觀者轉變?yōu)閰⑴c者。
法國文學家福樓拜曾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今天,在數字化博物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就讓人們看到了兩者匯集的強大力量。數字化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讓博物館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也完成了人與藝術從“靜觀”到“融入”的轉化。這正是“無墻博物館”的魅力所在。
(責任編輯:歐云海)